“假如有一天,你和过(逝)去的人产生了联系,当你告知对方其将死于什么样的灾难时,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
作者 | 王重阳LP
编辑 | 小白
排版 | 板牙
虽然至今《黑洞频率》在某瓣上一直保持8分以上的好评,但对于“科幻达人”来说它的漏洞很多,比如多重宇宙的设置和太阳光斑对电波的影响等等,要是按照正统的科学理论,那么《黑洞频率》可能一无是处,即便导演在拍摄前特地找到哥伦比亚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请教必须展现的科幻背景。
不过同样的,多重宇宙等这些目前也尚属科学疆域内的假设命题,这意味着它有无数可能。
何况在今天看《黑洞频率》,它多了一层现实意义:
讨论家庭成员,尤其是父子之间的情感联接。
这让本片有了事实上的双男主设置——
男主约翰(詹姆斯卡维泽 饰)与父亲弗兰克(丹尼斯奎德 饰)隔着三十年的时空,用一部电台共同化解灾难。
因此本片在千禧年(2000年)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假如有一天,你和过(逝)去的人产生了联系,当你告知对方其将死于什么样的灾难时,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
《黑洞频率》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本片前半部分完全是科幻文艺片的剧情走向:
1999年,约翰的人生中早已没有了父亲,身为消防员的他在一场大火中殉职。因此约翰的人生缺少父亲的陪伴。
只有一台父亲留下来的电台被他时常摆弄着。
说到电台,国内我不太清楚,但在欧美地区确实到现在还有一批人数可观的电台发烧友,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很多国外影视剧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显然约翰的父亲弗兰克也是其中之一,这部电台也是弗兰克留给约翰在世上的唯一念想。
而父子两人的命运,在一次自然现象发生后,通过这部电台被改写了……
1999年的约翰和1969年的弗兰克竟然在电台中联系上了。
约翰告诉弗兰克“你会死于火灾”,弗兰克不相信,随即他出警救火,发现一切都像他“儿子”说的那样。此时人设就立了起来——
弗兰克知道自己进火场会死,但他还是选择去救人,然后转危为安逃出生天。
这个情节处理得很巧妙,毕竟如果单纯只是表现弗兰克为了改命选择见死不救,显然有违人设,后面的剧情也无法展开。此时通过“明知山有虎”的勇敢行为和机智的现场化解危机,不但情节合理,也凸显出弗兰克自身正直善良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为影片下半场画风转变埋下伏笔。
父亲得救了,三十年后约翰的人生也就此改变。
他房间里的布置变了,照片变了,周围人的记忆变了。
但父亲还是没有出现在他面前。
朋友们的记忆中,约翰的父亲从救火殉职变成了肺癌去世,至于约翰,至少他多活了几年。
但母亲茱莉亚(伊丽莎白米切尔 饰)也在约翰的世界里消失了。
在查询案情(约翰是警察)时,他发现母亲竟然死于三十年前的一场连环谋杀案。
他意识到因为改变了历史,导致自己的生活出现了相应的转变:
三十年前父亲如果“按部就班”地殉职,那么母亲不会在家中被杀,她应该出现在父亲的葬礼上,凶手也就不会得逞。
那么,谁杀了母亲?又该如何改变这个时空的结果呢?
电影画风正式变为悬疑探案。
影片中“追凶”这一节刻画得很精彩,三十年后的儿子通过报纸和卷宗分析凶手特征,同时告诉三十年前的父亲找寻线索,以他在1969年的时空为基础,寻找各种可疑人员。并告知父亲提取可能的线索,埋在家中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等三十年后的自己从角落中找出来,通过三十年后的技术分析取证。
最后凶手被锁定,那人的命运也因为约翰父子的举动改变了——
他也活到了三十年后,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被两个“奇怪的人”骚扰,他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犯罪在他们面前无所遁形。
无论如何,凶手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都选择对这对父子动手。
在两个时空里,父子二人同时对敌,父亲打败了凶手,把他送去见了上帝。
可儿子没能打过,反被凶手压制。
然而时间线再次发生变动——
屋子里的一切陈设全都改变了,正在厮打的两个人都傻了。
接着一支猎枪出现,一个老年版的弗兰克站在屋子里,举枪冲着凶手就是一通突突……
弗兰克在那晚记得儿子跟自己说,虽然自己救火幸存,但因为吸烟得了肺癌,最后还是没能和三十年后的儿子见面。
这次,弗兰克扔掉了烟,举起了枪,作为这个家的家长,没有缺席儿子的人生。
至此,电影圆满结束。
所以略带调侃地说,《黑洞频率》也有些“禁烟宣传片”的意思,还有看后脑洞大开:
美国那边房子质量真好,房子三十年还能坚固如新。
别的不说,弗兰克把凶案证据埋在地板下,过了三十年,地板居然不腐不朽。
我们那儿的小区盖好了第三年就掉墙皮、第五年线路老化,十年后基本上跟贫民窟差不多……
说回《黑洞频率》,它本质上依然是在对多重宇宙的结构,理论中时空穿梭更具有“合理性”:
不似《终结者》那么夸张,只是电波折射穿时空。
同一部电台的两端,是一对父子隔着三十年光阴的谈话。
年幼丧父的约翰和得知因自己去世让儿子的人生充满遗憾的弗兰克,在电台中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他们都在通过电台倾诉彼此的思念。直到弗兰克通过各种纠正,终于在三十年后救下儿子的那一刻,一个家庭本该有的圆满任务达成。
我认为这比悬疑探案更精彩,当然,加入了悬疑探案元素,肯定也是为了让影片更具备商业元素与可看性。这就是一个好故事至今依然赢得高分的原因,即雅俗共赏,谁也没被冷落。
鉴于它的软科幻风格,观众对它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在父子二人经历九死一生后的亲情品味。
于现在看来都值得学习。
因为即便是现在美国人自己拍的一些影视剧,吸睛元素也往往侧重“爽感”,不是说不能有,而是如何巧妙平衡一些东西,好的故事一定是紧张刺激之余还能让人一直回味的。
它也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侧重于家庭关系和亲情的软科幻电影。
有人评价《黑洞频率》说这是一部拍得很文艺的商业片,我觉得还不够准确。有亲情描述未必就一定是文艺的,侧重点更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因时空变化而改变的结局:
父子联手硬刚连环杀人,在不同的时空尽显英雄风采。
大多数人都喜欢这种脑洞故事。
父子联手对未来已知的灾难和病患规避,种种经历之后,两人拥抱。
大多数人也都喜欢这种亲情至上。
这比在科幻和软科幻中动辄天下苍生之类的更能打动人。
因为它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尤其是当父亲弗兰克在电台中听着儿子约翰诉说这些年里,因为他的缺席,让自己的人生抱憾的各种琐事时,父亲看着手中香烟,思索片刻,把它扔进垃圾桶里。
三十年后的拥抱,才足见珍贵。
细节处见真章,才是好故事。
扫描二维码打开